品读|贺有德:谁言蜀道难?“诗蜀”有奇观——读文史随笔集《诗蜀》 -凯发平台

2022-06-20 17:25 33212

文/贺有德

大学里学的是中文,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,文史作品顺理成章成了最爱,一直到现在。先后读知名杂文家游宇明和“湘辣三人帮”之一的刘诚龙的文史随笔,非常喜欢。就其文风而言,前者温文尔雅,以有温度的文字讲述有温度的故事,暗含有温度的哲理;后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,“不正经”的背后有深意在焉。就其篇幅而言,前者多为千余字,后者2000余字,每次读完意犹未尽。

直到遇见许永强的“诗蜀”系列,别开生面,酣畅淋漓。

这个系列,先后在《四川经济日报》《四川工人日报》《华西都市报》《成都日报》整版推出,篇幅三四千字,大饱眼福。可作者陆陆续续发,陆陆续续读,美则美矣,却不连贯不系统,缺少整合效应,是为美中不足。

2022年5月,许永强的“诗蜀”系列结集成《诗蜀——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》(下称《诗蜀》)出版,了却作者一大心愿,何尝不是了却读者一大心愿?许永强是实力派,《诗蜀》中的篇什,文风与游宇明近似,虽无刘诚龙的嬉笑怒骂,却也绵里藏针,只是不显山露水,而其“心灵解码”极具独创性,堪称一绝。

巴蜀大地,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矛盾体:巴山蜀水,肥田沃土,是众所皆知的天府之国,大汉皇叔刘备在此成以帝业;地处偏僻,路途艰难,“诗仙”李白在其名篇《蜀道难》中惊呼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,入蜀则是“畏途巉岩不可攀”“使人听此凋朱颜”,甚至感慨——“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”!

可就是在这矛盾的巴蜀大地,却是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从大唐直到晚清,一个特殊的群体——诗人——演绎了一个特殊的现象——“诗人入蜀”。诗人们在不同的背景下、不同的时间里入蜀,巴山蜀水不仅引得诗人们诗兴大发,而且“文学创作更上层楼”。“诗人入蜀总能工”,“蜀中人士”不仅“聪明解悟,远胜他省”,而且“皆表仪一代,领袖百家”,如此“怪事”,堪称奇观,叹为观止。

然而,随许永强走进《诗蜀》,逐篇品读才发现:真正的奇观,还是《诗蜀》,还是《诗蜀》中让人耳目一新的“三大创新”。

一曰选材创新。

晚清时期,蜀地两大才子李调元和赵熙在其诗文中曾有这样自豪的说法——“自古诗人皆入蜀”,诗坛领军人物宝廷和陈衍也曾谈及“从古诗人多入蜀,前有杜高后黄陆”“古来诗人每入蜀,少陵玉溪及放翁”。“诗人入蜀”的特殊性,决定了这一特殊题材的新颖甚至新奇,足见作者独特的眼光。

《诗蜀》的“诗人入蜀”,因其背景、时间、经历、情感、结局不同,大致可分3类:官宦入蜀,比如卢照邻奉命入蜀,高适随玄宗皇帝入蜀,岑参得杜鸿渐举荐入蜀等;游历入蜀,比如温庭筠漫游全国入蜀,贯休游历入蜀作为最后归宿,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两次蜀地漫游等;被贬、避祸或罢官入蜀,比如王勃惹怒高宗“斥出王府”入蜀,杨炯因受堂弟牵连被贬入蜀,韦庄因“安史之乱”避祸入蜀等。

无论因何入蜀,蜀地经历在诗人的一生之中不说独一无二,绝对是刻骨铭心的;或者说,少了入蜀经历,人生黯淡不少。

对“诗人入蜀”这一特殊现象,对“入蜀诗人群”这一群体,虽然由来已久,在晚清成型,但始终无人对此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评述,更别说系统而深入的“心灵解码”。《诗蜀》无疑填补了这一不该空白的空白,可谓功莫大焉。

我们不能不钦佩作者敏锐的眼光和巨大的勇气。作为这项空白的“拓荒牛”,对这一数量不小的特殊群体精心遴选32位诗人,大量引用或者化用其诗其文,每一篇多达20多处,全书诗文总量超600首,相当于两部《唐诗三百首》,更兼精确的“心灵解码”,不仅诗文量大,而且含金量高。不得不惊叹:成如容易却艰辛,多少功夫始得成。

更让人称奇的是:《诗蜀》的出版与今日巴山楚水的文化建设无缝对接,堪称纸上文化地标,又是一大奇观。

二曰行文创新。

《诗蜀》为“入蜀诗人群”32位诗人树碑立传,长篇大作,精心选材,精心构思,既“好看”又“好吃”,不说字字珠玑,绝对篇篇精彩。

“好看”,在其行文创新,从“面”到“点”,从“点”到“面”,巴山蜀水般风光旖旎,美不胜收。全书是“面”,每一篇是“点”;每一篇是“面”,每一节是“点”(皆有小标题)——大处小处,无不精心布局。

每一篇皆以诗句为题,或引用,如王勃篇《羁心何处尽,风急暮猿清》即引用其《麻平晚行》尾联,卢照邻篇《风月清江夜,山水白云朝》即引用其《还京赠别》首联;或化用,如高适篇《天下人人皆识君》即化用其“天下谁人不识君”;或自作,如李洞篇《酷慕贾长江,松雨蜀山辉》,贯休篇《暮年逢盛世,归宿在成都》。大标题如此,小标题亦如此:每一篇三个小标题,小标题皆用诗句,或引用或化用或自作……诗人成群,诗句精彩,诗情勃发,诗性流露,诗意浓郁,在巴山蜀水,在诗歌王国,天人合一,水乳交融。

每一篇对每一位入蜀诗人的人生际遇、蜀地行踪、诗歌创作全方位“扫描”,仍然大量引用或者化用甚至自作诗,蔚为大观——

《羁心何处尽,风急暮猿清》写王勃在蜀地3年,从“山川云雾里,游子几时还”到“他乡遇故知,唱和抒情怀”再到“才子居天府,愿展当仁笔”直到“长江悲已滞,万里念将归”,记述行踪,“心灵解码”,引用的诗文前后达23处;《十年蜀地,柳暗花明》写韦庄在蜀地10年,从“两入蜀地境不同”到“大器晚成念故唐”再到“乱世情怀渐入诗”,同样记述行踪,“心灵解码”,引用的诗文前后达26处……

这其中,有“天下谁人不识君”的豪情,也有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的惆怅;有“九月九日望乡台”的唱和,也有“忍看清泪湿燕脂”的伤别;有“日擘轻红三百颗”的歆享,也有“此身合是诗人未”的感慨;有“便恐从今如梦魂”的眷念,也有“漫流东去一江平”的放歌……旁征博引,似信手拈来,又恰到好处。

无疑,作者不只是花了大量时间,更耗费了不少精力,博览群书之外,还得“入乎其内”,记述行踪简明扼要,“心灵解码”又得恰当精准,难度到底有多大?如鱼饮水,唯有自知;而作者竟然是在4年时间内完成的,不能不惊叹其速度,惊叹其才华。

在如此大美的《诗蜀》之中徜徉,物我两忘,流连忘返。

三曰角度创新。

文史随笔总是“大同小异”。从大处看,作者以敏锐的眼光,从现实回顾历史,从历史回归现实,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某一契合点,打通历史与现实,引发读者深沉的思索,了悟深刻的哲理,从中大受益;从小处看,因为作者的经历、作者的底蕴、作者的胸怀、作者的眼界有别,心中所思、笔下所写也因此而不同。“大同”无需多言,“小异”最见智慧与灵性。

许永强的《诗蜀》正是如此,“好看”更“好吃”——“心灵解码”新潮,以此解读唐宋元明清32位诗人入蜀之后独特的生活经历,注重诗人们的内心世界,情感世界。如此“奇招”,不得不说,别开生面,独树一帜,让人叹为观止。

这种“心灵解码”,不是作者自言自语,冷冰冰的“导游”式的解说,而是随着诗人们的经历或者说行踪,大量引用或化用其所作诗文来解读,与之同喜,与之同悲,入情入理的温情,彰显了作者极不寻常的文化底蕴与悲悯情怀。

比如王勃的“心灵解码”。初唐才子王勃,入蜀途中,“客行朝复夕,无处是乡家。”(《始平晚息》),“诗人流露出了羁旅行役之感”;入蜀后,“诗人以悠哉闲适的心态游历蜀地山川”:“山川殊未已,行路方悠哉。”(《扶风昼届离京浸远》);在“关山凌旦开,石路无尘埃”的大散关,“诗人顿时觉得神清气爽”;进入南郑,“王勃寂寞的游子之心得到了些许抚慰”,因而有了“客行无语晤,赖此释愁颜”(《长柳》)的感慨;可在普安,“王勃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”:“山川云雾里,游子几时还。”(《普安建阴题壁》)……

随着诗人的行踪,作者仿佛与之同行:从“山川云雾里,游子几时还”到“他乡遇故知,唱和抒情怀”再到“才子居天府,愿展当仁笔”直到“长江悲已滞,万里念将归”,从669年5月入蜀到671年冬离蜀返京,一路温情解读,使王勃的蜀地游历不再单一,而是“双线发展”——记录其事,解读其心,多层次、多角度、多棱镜似的立体化。

比如郑谷的“心灵解码”。郑谷3次入蜀:初次入蜀,从“十口飘零犹寄食,两川消息未休兵”(《漂泊》)到“渐有还京望,绵竹减战尘”(《梓潼岁暮》)再到“更闻归路绝,新寨截荆门”(《奔避》),作者为其“心灵解码”——“感叹国是人非、唐末蜀中兵连祸结的忧虑”;二次入蜀,从“所向明知是暗投,两行清泪语前流”(《游蜀》)中“才识有加却无处得伸的落寞”,到“引人乡泪尽,夜夜竹枝歌”(《渠江旅思》)中“流落异乡的孤独与乱世不得实现抱负的悲痛”,再到“望阙远乡泪,荆江水共流”中“客游巴蜀的无奈以及渴望回归长安的迫切之情”;第三次入蜀,“心情和前两次完全不同”,“手中已有新春桂”(《擢第后入蜀经罗村……》)的诗人满怀“蟾宫折桂的欣喜之情”,连写到蜀中海棠也是少见的“欢喜轻快,心情舒畅”……

“诗仙”漫道“蜀道难”,岂知《诗蜀》有奇观。“诗人入蜀”,流连巴山蜀水,必感慨系之;作者立足现实,穿越时空,一路“心灵解码”,亦感慨系之;开卷把玩,精骛八极,心游万仞,随着诗人,随着作者,尤感慨系之……感慨之余,又添感慨:实力派的作者,若能在这方神奇的蜀地,在这片神奇的天空,继续挖掘,再出续篇,善莫大焉!

【作者简介】

贺有德,笔名老树,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,湖南省教师作协理事,首届湖湘教师文学征文大赛获奖者。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若干,作品被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并获奖,入选《中国随笔选粹》《中国散文选粹》《2013年中国文学作品精选》、2014年度《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》等。

书名:《诗蜀——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》
作者:许永强
出版社:四川人民出版社

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微信关注:ihxdsb,报料qq:3386405712】

评论 1

  • 572fm41 2022-06-20

    写得好!

我要评论

猜你喜欢

去app中参与热议吧

网站地图